城隍爺

城隍爺為台灣人最敬畏的神,主要是祈求民生安定。「城隍」二字按字意解釋,「城」為城郭,「隍」為護城河。因堅固的城牆為城市所必須,所以取名「城隍爺」。禮記禮運篇:「天子大獵八,水庸居七」,大獵乃是歲末天子祭祀萬神之禮,水庸指的是城隍,大獵乃是祭拜八位神明,其中城隍是第七位,這是中國祭祀城隍的開始。 五代唐朝愍帝始封城隍王爵,稱城隍爺;明初,中央至縣一律建壇祭祀城隍爺,各府城隍封為威靈公,州城隍封侯爵為綏靖侯,縣城隍封伯爵為顯佑伯;管縣就叫縣城隍,管府就叫府城隍,管省就叫都城隍,管全國就叫天下都城隍。至清朝時,祭祀城隍爺已變成官祭。 台灣人認為,地方官是治理陽間事務,城隍爺專司陰間,也支配來世,對地方官稱陽官,對城隍爺稱陰官,前者依法律來審判案件,後者根據現世來決定來世,無論好事壞都要加以處理,吉凶禍福都是審判的結果,人民深信而敬畏。城隍爺在各地派遺將軍巡視陽間和陰間,監察人民的行為,做壞事施以陰罰,陰罰就是使壞人罹患疾病或陷於貧困,甚至死亡;同時對於好人要獎勵,所以城隍爺乃是介於陽間和陰間的神,掌理人的善惡。